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情概览

校情概览

校情概览

金年体育会官网入口坐落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美丽的草原钢城、稀土之都——包头市,创建于1956年,在“齐心协力建包钢”的火红年代应运而生,始为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58年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原冶金部直属的八大钢铁学院之一),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更名为金年体育会官网入口。

学校199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2008年以优秀等次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3年作为内蒙古唯一试点高校接受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并总结形成评估范式。学校于1986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7年成为新增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2024年作为内蒙古唯一高校入选中组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单位。经过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以稀土、冶金、矿业、煤炭等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为一体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地方、服务产业,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深度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北工程”等国家战略,积极在“五大任务”“两个稀土基地”建设中找位置、找作为,努力建设“区域一流、国内知名、国际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立德树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学校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广泛深入宣传“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扎实推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各环节。学校以“红色科大”校园文化建设为牵引,完善学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通过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改革,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强化实践育人,打造“百炼成钢”实践育人体系,将属地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内容,建设校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9个。学校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牢记钢筋铁骨的殷切嘱托、践行钢铁报国的使命召唤,与北京科技大学等75家行业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成立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和华北片组召集单位。

强基固本,全面育人新格局逐步拓展

学校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6000余人,研究生4700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和相关行业输送了17万余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内蒙古高校领先水平,是“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2022年成为教育部“宏志助航”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成效突出,在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2024)和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TOP100高校榜单中分别排名全国162位、14位,均为内蒙古高校第一。学生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奖励2286项,其中国家级奖励749项,省级奖励1537项,发表学术论文106篇,获批专利262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众创空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学生竞技体育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运动员在国内外体育竞赛中获省部级及以上奖牌679枚,其中国际体育竞赛金牌10枚,国家级体育竞赛金牌40枚。我校学生杨家玉先后夺得2017年伦敦世界田径锦标赛、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

特色鲜明,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显著

学校以“+稀土”为核心构建学科高峰,完善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引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并在稀土、 冶金、矿业、机械、材料等领域形成显著特色。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14个。拥有自治区一流学科4个,自治区特色优势学科2个,提质培育学科11个。正在深度参与内蒙古高等研究院建设。学校设有教学单位20个,招生专业67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专业13个。“稀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填补了国内稀土领域本科专业布点空白。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2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39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3门,《冶金原理》等9部教材被中国冶金教育学会认定为2025年冶金类优秀教材。学校着力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多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稀土、能源、应急管理、硅业、数智、绿色基建等6个产业学院全部获批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成立内蒙古首个通航技术现代产业学院,探索订单式培养低空飞行服务等专业人才。

精研创新,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

学校现有白云鄂博共伴生矿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白云鄂博共伴生矿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轻稀土资源绿色提取与高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特种稀土材料国防重点学科与技术研究中心(国防科工局)等部委级科研平台4个,参与共建“工贸行业安全风险防控联合创新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应急管理部)。拥有自治区高校集成攻关大平台2个、自治区级(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个、协同创新中心4个、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及其他自治区级平台6个。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学校近五年获得省部级科技奖项46项,科研经费6.5亿元;获批2024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获批2025年度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7项,较2024年增长69.8%,项目立项数量、经费规模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作为第一单位发表高水平论文4500余篇,获授权专利1500余项,开展横向课题1039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2项,其中2项单笔转让经费超500万元。硅业学院牵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硅业学会、内蒙古硅业技术创新中心。深度参与包头“鹿城实验室”建设,依托稀土储氢合金等团队成立“金年体育会官网入口-包头新型储能研究中心”。学校2008 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先导型大学”,2010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深耕厚植,师资队伍发展成果丰硕

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引育并举”的人才工作方针, 以“科炬计划”“151 工程” “青苗计划”为引领, 以学科建设布局为依据,强师风、铸师魂、育名师,全力打造“北疆工程师摇篮”品牌。全校在职教职工近1900 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其中教授235人、副教授541人,具有博士学位616人,博士生导师73人、硕士生导师1049人。教师队伍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与高水平团队,现有国家和自治区级各类人才近500人,其中,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特支计划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才等国家级人才8名,内蒙古自治区“英才兴蒙”五类及以上自治区级人才101名。

互利共赢,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深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以城校融合为牵引,深入推进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区内城市的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蒙、沪蒙、陕蒙、粤蒙、东北三省一区等区域合作,构建了新时期校地、校企、校校、校友、校厅(局)五校合作新格局,取得积极成效。主动服务“建设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部署,推进与蒙古、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成功入选“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非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成为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与蒙古国立大学联合建立中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白俄罗斯戈梅利国立技术大学建立我校首个“中华语言文化基地”。目前已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14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党建保障,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24年学校胜利召开第三次党代会,全面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明确了今后五年工作的主要目标,传承百炼成钢的精神意志,发扬斩钢截铁的务实作风,提出着力建设红色科大、创新科大、开放科大、美丽科大、幸福科大的美好愿景,擘画了美好发展蓝图。学校党委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学科、科技、人才三大攻坚战,明确了重点任务和举措路径;打造“百炼成钢跟党走”党建工作品牌,坚持大抓基层,聚焦提质量、促融合,推动基层基础扎实过硬,形成示范引领,赋能事业发展。

面向新时期赋予的新使命,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围绕自治区两件大事和“五大任务”“六个工程”“六个行动”,继续发扬“百炼成钢”的坚韧精神和“钢筋铁骨”的坚强意志,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历史进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数据截止:2025年7月)